俄烏沖突進入持久的消耗戰階段,考驗著雙方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實力。但對烏克蘭而言,壞消息是,重工業瀕臨崩潰,這仗要怎么打下去?
1946年2日,斯大林在總結蘇聯二戰中的經驗與教訓時認為,紅軍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除了無比的勇敢精神之外,還和蘇聯大力發展重工業有關。他說,“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著手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件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黨記住了列寧的話:沒有重工業,便無法保持國家的獨立;沒有重工業,蘇維埃制度就會滅亡。”
斯大林的這一說法,很多烏克蘭人知道,卻倍感苦澀。
“烏克蘭重工業因戰爭而陷入困境”,法新社26日報道稱,通常作為烏克蘭經濟引擎的重工業現在成為俄烏沖突的犧牲品。
在烏克蘭中部城市克里沃羅格的鋼鐵廠就是該國重工業崩潰的一個縮影?,F在,巨大的安賽樂米塔爾鋼鐵廠和鐵礦綜合體中,四個高爐中的三個已經關閉,最后一個工作的高爐則在正在低速運轉,而鐵礦山則處于關門狀態。
這個占地超過70平方公里的重工業工廠,被烏克蘭人視為國家珍寶,過去擁有2.2萬名員工。不幸的是,工廠靠近南部戰線。在2月沖突開始后,當俄羅斯軍隊接近克里沃羅格時,工廠關門了一個月。后來雖然復工,但到8月底,產量是2021年同期的“15%到20%”。
戰爭給烏克蘭工業部門帶來的無數難題,從如何維持供應鏈、留住客戶,到如何交付產品。
俄羅斯現在控制著烏克蘭東南部的主要亞速海港口馬里烏波爾和別爾江斯克,敖德薩和切爾諾莫斯克等西南港口仍掌握在烏克蘭手中,但受到俄羅斯海軍的威脅,只允許將其用于糧食出口。
以安賽樂米塔爾鋼鐵廠為例,它現在只能使用鐵路和河流運輸向外出口其產品,主要途經波蘭和波羅的海以及羅馬尼亞,這導致其成本增加了兩到三倍。
比起其他的重工業工廠,安賽樂平部隊米塔爾鋼鐵廠的情況還算好的。根據基輔經濟學院的數據,截至9月,超過420個烏克蘭工業企業在戰爭中遭到破壞或摧毀,估計損失達300億美元。
說起來,烏克蘭重工業遭遇到的困境并不令人意外。
自蘇聯解體后,烏克蘭一直在進行一場“去工業化”的進程,在2014年之后,這一進程加快了。特別是重工業,原本集中在頓巴斯地區,即使其他地區的重工業也多與頓巴斯關系密切。突然,這種合作關系中斷了,給這些生產商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他們突然不得不尋找新的供應商。通常,他們找不到足夠的替代者。例如,生產出世界上最大運輸機的安東諾夫公司自2016年以來就沒有生產過一架飛機。
馬雷舍夫坦克工廠
至于軍事工業,更是俄羅斯重點打擊的目標。
連著幾個月,基輔和尼古拉耶夫的關鍵軍工設施不斷遭到導彈襲擊,哈爾科夫的巨大的馬雷舍夫坦克工廠已經被摧毀或,位于扎波羅熱的馬達西奇工廠也遭到襲擊,該廠主要負責維修烏軍直升機。
由于烏克蘭方面的保密,外界對這些工廠的恢復程度不得而知。但重工業都面臨崩潰,軍事工業的處境可想而知。
有美國智庫在報道中對烏克蘭的軍工提出“有限的期望”——只要保持其修理設備的能力,烏克蘭的國防工業仍然可以在戰爭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也只有這樣,西方援助的武器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有美國專家強調說:“烏克蘭本土工廠不應該袖手旁觀,因為沒有這些工廠,我們所提供的設備都不會得到及時維修。例如,我們不可能把美國援助的榴彈炮帶回美國進行維修。”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或網絡新聞客戶端自媒體,本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聯系刪除。
0 條相關評論
打賞